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歐美當代史學史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EUROPEAN HISTORIOGRAPHIES 
開課學期
97-2 
授課對象
歷史學系  
授課教師
秦曼儀 
課號
Hist3089 
課程識別碼
103 51050 
班次
E1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A,B(18:25~20:10) 
上課地點
普304 
備註
史學史。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72HCEH4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選擇以世界各地學術社群熟悉的年鑑學派(the Annales School)其發展做為主軸來帶領同學了解當代歐美史學之建構與其時代的關聯、與其他人文學科的互動關係,以及史家們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反省與創新。年鑑學派所帶出來的「法式」史學最大的實踐特質是在於不斷擺置在跨學科、跨國界的對質與對話。課程以德國史家蘭克所確立下的現代史學規範以及其他歐美國家史學社群的接受為講授的起點,透過三個單元主題,「現代史學的規範建立」,「法國年鑑史學與文化史」以及「新文化史與其需超越的問題」,一方面對此實踐之歷史做一探尋與比較,另一方面讓同學掌握當前發展正盛的文化史研究。
 

課程目標
見上 
課程要求
1.課堂三次點名未到又未請假(需提病假、事假和公假證明)視同退選不給予學期成績
2.閱讀與討論的讀本及進度:
第一單元
基本參考書:
Georg G. Iggers, 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ge, Middletow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7;中譯本:伊格爾斯著,《二十世紀的歷史學-從科學的客觀性到後現代的挑戰》,楊豫譯(台北市 : 昭明, 2003),必讀第一單元。
Peter Burke,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 Cambridge, U.K. Malden, Mass.: Polity Press, 2004,必讀第一章(“The Great Tradition”)中的` Classic Cultural History’(pp. 6-15)。
雅克•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作》,花亦芬譯注譯(臺北市:聯經,2007(民96)),必讀〈寫給故鄉的書—《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緒論〉以及〈第一章導論〉。
第二單元
基本參考書:
Peter Burke, The French Historical Revolution. The Annales School 1929-89,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中譯本: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法國史學革命 : 年鑑學派1929-89》,江政寬譯,臺北市:麥田出版 ,城邦文化發行, 民86(1997)。
Georg G. Iggers, 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ge, Middletow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7;中譯本:伊格爾斯著,《二十世紀的歷史學-從科學的客觀性到後現代的挑戰》,楊豫譯(台北市 : 昭明, 2003),必讀第二單元。
Lucien Febvre, Henri-Jean Martin, The Coming of the Book. This impact of Printing 1450-1800, translated by David Gerard [from L'apparition du livre, Paris, Albin Michel, 1958], New York, 1990 (1re ed. : 1962);« Foreword », p. 7, « Preface », pp.9-13;中譯版:費夫賀、馬爾坦著,《印刷書的誕生》,李鴻志譯(台北市 : 貓頭鷹出版, 2005[民94]),必讀〈序言〉。
Fernand Braudel, Civilisation matérielle, Économie et Capitalisme XVIe-XVIIIe Siècle, tome 1 , Les structures du quotidien : le possible et l'impossible, Paris, Armand Colin, 1979 ;中譯本:費爾南•布勞岱爾著,《15至18世紀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施康強、顧良譯(台北縣:貓頭鷹),必讀卷一《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與不可能》的〈前言〉。
雅克•勒高夫等著,《法國當代新史學》,姚蒙�李幽蘭編譯,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必讀第四章與第六章。
第三單元
基本參考書:
《史家的誕生:探訪西方史學殿堂的十扇窗》,陳建守主編,戴麗娟、謝柏暉等譯,盧建榮、秦曼儀導讀,台北:時英出版社,2008,必讀導讀二:秦曼儀,〈文化史的記憶與技藝〉。
David Cannadine, ed., What is History Now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中譯本:《今日,何謂歷史?What is History Now ?》,梁永安譯,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民97,必讀第五章:米麗•魯賓(Miri Rubin),〈今日,何謂文化史?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Now ?〉。
Georg G. Iggers, 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ge, Middletow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7;中譯本:伊格爾斯著,《二十世紀的歷史學-從科學的客觀性到後現代的挑戰》,楊豫譯(台北市 : 昭明, 2003),必讀第三單元。
Lawrence Stone, “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Reflections on a new old history”,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Revisited,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revised, 1987, pp. 74-96;中譯版:勞倫斯•斯通,〈歷史敘述的復興:對一種新的老歷史的反省〉,《新史學》(大陸版),第四輯(專號:新文化史),2005年九月,鄭州:大象出版社,第8-27頁。
Lynn Hunt and Aletta Biersack (eds.),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London, England, 1989;中譯本:江政寬譯,《新文化史》,臺北市:麥田,2002。
3. 期末報告評析的讀本:
Natalie Zemon Davis, 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中譯本:Natalie Zemon Davis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著,《馬丹•蓋赫返鄉記》,江政寬譯,臺北市:聯經,2000。
Robert Darnton, 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中譯本:羅伯•丹屯,《貓大屠殺 - 法國文化史鉤沉》,國立編譯館主譯,呂健忠譯,台北市 : 國立編譯館與聯經公司合作翻譯發行,民94[2005],請讀第二章和第三章。
請分析這兩位史家在各自作品中使用哪些過去的歷史資料和當代史學研究的成果?他們所詢問的問題中,哪些是歷史資料無法「直接」回答的?又如何在有限的歷史資料條件下,提出假設和進行分析?並藉這兩本史學著作的交叉比較,試論文化史研究的特質。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史家的誕生:探訪西方史學殿堂的十扇窗》,陳建守主編,戴麗娟、謝柏暉等譯,盧建榮、秦曼儀導讀,台北:時英出版社,2008年。
鄭智鴻著,《雅克•勒高夫的法式新史學》,台北市:唐山出版社,民96。
劉永華,〈費雷、夏蒂埃、雷維爾:“超越年鑑派”〉(代譯序),收錄於:彼得•伯克著,《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1929-1989》(譯自:Peter Burke, The French Historical Revolution : The Annales School, 1929-1989 Cambridge:Polity Press Ltd., 1999),劉永華譯,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I頁至第XXV頁。
蔣竹山,《「文化轉向」的轉向或超越?--介紹四本論歐美新文化史的著作》,見蔣竹山《新文化史工作坊》網站。
沈堅,<法國史學新發展>,《史學研究理論》,2002年,見蔣竹山《新文化史工作坊》網站
王晴佳、古偉瀛著,《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台北市:巨流,2000年。
《年鑑學派管窺》,賴建城譯著,上下冊,新竹市:賴建城發行;台北市:麥田總經銷,1996年[民85]。
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等著,姚蒙�李幽蘭編譯,《法國當代新史學》,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
布洛克 (Marc Bloch) 著,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台北:允晨文化,1989年。
Peter Burke,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 Cambridge, U.K. Malden, Mass.: Polity Press, 2004.
David Cannadine, ed., What is History Now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中譯本:《今日,何謂歷史?What is History Now ?》,梁永安譯,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民97。
Stuart Clark, ed., The Annales School,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4 vols : “Histories and Overviews”, “The Annales School and Historical Studies”, “Fernand Braudel”, “Marc Bloch and Other Annales Historians”.
Victoria E. Bonnell and Lynn Hunt (eds.), Beyond the Cultural Turn: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ociety and Culture , 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Georg G. Iggers, 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ge, Middletow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7;中譯本:伊格爾斯著,《二十世紀的歷史學-從科學的客觀性到後現代的挑戰》,楊豫譯,台北市 : 昭明, 2003。
Peter Burke, Varieties of Cultural History,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Jacques Revel and Lynn Hunt, eds., Histories: French Constructions of the Past, New York: The New Press, 1995.
Roger Chartier, Forms and Meanings. Texts, Performances, and Audiences from Codex to Computer,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5.
Keith Jenkins, On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參與討論表現 
10% 
 
2. 
期中三份作業, 
45% 
根據每個單元設計的讀本,完成一份學習作業 
3. 
期末報告 
45%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9  課程介紹與總論 
第2週
2/26  單元一:現代史學的規範建立
歷史學專業化的歷史 
第3週
3/05  德國史學傳統的接受 
第4週
3/12  十九世紀末興起的社會史研究 
第5週
3/19  「古典」文化史的特質 
第6週
3/26  單元二:法國年鑑史學與文化史
向傳統史學挑戰的Marc Bloch、Lucien Febvr 
第7週
4/02  溫書假(放假一天) 
第8週
4/09  Fernand Braudel:社會經濟史研究的世代 
第9週
4/16  「新史學」時期的文化史(一) 
第10週
4/23  「新史學」時期的文化史(二) 
第11週
4/30  近十年《年鑑》期刊的重新定位與定向 
第12週
5/07  單元三:新文化史與其需超越的問題
新文化史之所以為「新」 
第13週
5/14  端午節(放假一天) 
第14週
5/21  歷史敘事的復興與歷史中的故事 
第15週
5/28  社會與文化關係的再思考 
第16週
6/04  文化史與政治史的連結 
第17週
6/11  「總體史」的新意涵 
第18週
6/18  期末考週